新深圳速度:一天55件发明专利!
『创新速度快』
在创新引领下走向世界
深圳的创新速度也不断提升
2016年全市PCT国际专利申请19648件,
占国内PCT申请总量的46%,占全省PCT申请总量的83%。
平均一天就有55件发明专利获得授权
被誉为新的“深圳速度”
深圳市2016年专利申请量近十五万件
深圳知识产权局 张焱 2017年02月13日
2016年,深圳市各项专利指标量质齐升,全年专利申请量接近十五万件,达到145294件,同比增长37.7%。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首次超过五万件,达到56336件,占申请总量的38.8%,全市有效发明专利达到9.5万件。专利申请继续呈现出高速发展势头,全市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2016年深圳市专利申请呈现出以下亮点:
一是PCT国际专利申请连续13年排名全国第一。2016年全市PCT国际专利申请19648件,占国内PCT申请总量的46%,占全省PCT申请总量的83%。全市PCT国际专利申请在全国继续保持绝对领先优势。
二是创新型企业增长迅速。去年全市企业共申请专利113859件,其中发明专利47632件。新增专利申请企业4168家,总数达14747家,同比增长39.4%。其中,拥有发明专利申请的企业数为6114家,同比增长38.7%。数据显示,2016年专利申请千件以上企业达7家,百件以上企业达68家;排名前十的大型企业专利申请量为全市申请总量的15.3%。十件以下的中小企业为12698家,共申请专利39075件,占企业申请总数的34%。大、中、小企业专利申请踊跃,申请结构更加科学合理,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全市的创新企业正呈现出主体多、能力强、 创新活跃的特点。
三是科研院所的创新能力持续提升。2016年全市的大专院校专利申请同比增长60.2%、科研机构同比增长23.3%。专利申请中发明所占比例较高,其中大专院校发明专利占比为68.9%,科研机构发明专利占比为79.4%,科研院所的专利申请呈现出质量较高的特点。
四是专利申请区域分布较为集中。南山区、宝安区、龙岗区、福田区、龙华区的专利申请数量均在万件以上,上述五区占全市专利申请总量的88.0%,远超其他各区。其中南山区以47768件高居榜首,占全市专利申请总量的32.9%。这种现象一方面与全市产业布局及区域功能定位相关,另一方面也表明专利分布的大企业集中效应明显。
2017年深圳政府工作报告:
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增长约50%,占全国一半。
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长约40%。
发展新动能强劲迸发。率先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的效应不断显现,创新加快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迈进,深圳建设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定位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创新能力加快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800亿元,占GDP比重提高至4.1%。国家基因库投入运营,成为全球最大的基因库之一。新增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210家,累计达1493家。新组建神经科学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23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增长约50%,占全国一半。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长约40%。荣获国家科技奖励16项和中国专利金奖、外观设计金奖4项,其中深圳企业参与的4G TD-LTE关键技术与应用首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华为短码方案成为全球5G技术标准之一。石墨烯太赫兹芯片、无人机、柔性显示等技术处于全球领先水平。开放创新布局提速。设立两家由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获得者领衔的科学家实验室,建立深圳-密歇根贸易、投资和创新合作中心,苹果、微软、高通等全球知名科技企业在深设立研发机构。总规模2000亿元的中国国有资本风险投资基金落户深圳,VC/PE机构累计近5万家、注册资本约3万亿元。设立“千人计划”创业园、“孔雀计划”产业园和市人才研修院,举办首届海外创新人才大赛,新引进全职院士6名、高层次创新团队23个,新增海归人才1.05万人、高技能人才12.6万人。创新型经济快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增加值增长10.6%,其中互联网产业增长15.3%,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产业增长20.2%。无人机、新能源汽车等新产品产量分别增长60%和146%。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513家,是上年增量的3倍以上,累计达8037家。创新创业活力全面激发。全国“双创”周主会场活动及第二届深圳国际创客周成功举办,吸引35个国家和地区50万人次参加。新增创客空间81家、创客服务平台32家、孵化器12家,7000余台大中型科研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共享,深圳湾创业广场成为全国创新创业的新名片。高交会、国际人才交流大会、IT和BT领袖峰会等平台功能不断提升,南山区、招商局集团入选首批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深圳成为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
马化腾:科技创新离不开研发能力
3月3日消息,全国人大代表、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今年向全国两会提交了一份打造粤港澳科技湾区的提案,与粤澳湾大湾区规划形成了呼变应。
全国人大代表、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
以美国和日本为例,旧金山湾区集中了全美40%以上的风险资本投资,专利授权数量占全美 15.2%,涌现出谷歌、苹果、英特尔等一批知名企业,GDP 占全美 3.43%,共有世界五百强企业 14 家;纽约湾区 GDP占全美 8.36%,共有世界五百强企业23家,以银行保险业、金融科技为主;东京湾区GDP占日本三分之一,共有 44 家世界五百强企业,以三菱、丰田、索尼等为代表的机械、汽车、电子产品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全球领先。从上述湾区发展来看,科技创新离不开研发能力、科技金融、开放生态、现代制造业等创新资源要素的全方位支撑,科技湾区这座“创新熔炉”只有汇聚各种要素才能产生聚集效应,助力产业升级,为本地区、本国科技产业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随后的记者会上,马化腾直言:“深圳在珠三角,在打造粤港澳湾区方面联动其实蛮强的,因为很多智能制造、研发在深圳,制造在东莞或者在深圳周边都已经非常成熟。”
粤港澳大湾区靠创新,棋眼在深圳
中国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在接受深圳卫视记者采访时,曾谈到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泛珠三角经济新引擎”的设想。并提到,“当今国际竞争主要依靠创新发展,深圳高科技产业发展是市场化国际化的结果。深圳之所以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全国领先,得益于深圳有较好的创新机制。而机制的外延非常重要,9+2一盘棋,棋眼在深圳。深圳是作为一个棋眼,也就是说这步棋如果下活了,整个形势都会很好。”
这种速度是怎样产生的?
解码珠三角引擎:创新深圳输出模式
时代周报记者 陆璐 发自深圳
一篇题为《新深圳速度:一天46件发明专利》的文章数月前曾在朋友圈刷屏,用数字说明了深圳科技创新爆发出的惊人能量。
30多年前“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被“一天46件发明专利”的“新深圳速度”代替,成为中国经济创新驱动转型的新注解。高校及大院大所被看做是科技创新的发动机,而这样的成绩却发生在仅有6所高等院校的深圳。
过去30年,经济的全面开放和政治的稳健,共同组成了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形态。跟经济领域的全面开放不同,科技领域的创新大都由政府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具体执行,且大多采用行政管理模式。这导致科技创新与市场脱轨,科技和经济“两张皮”的现象一直存在。
这使得科研体制改革成为必要。而深圳成熟的产业环境、良好的创新生态天然地为科技资源的流动提供了土壤。从高教小城到科研大城的华丽转身,其背后秘诀离不开两个关键因素的推动:市场驱动和科技创新体制改革。
“面积1996平方公里的深圳,是最接近硅谷的一块地皮。过去深圳的新型研发机构做得全国最好,以后深圳应继续发扬优点,打造好创新创业生态。”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曾专门研究深圳式科研创新的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吴金希如此表示。
中科院的“试验田”
2006年3月25日,当樊建平接过中科院党组任命,踏上南下深圳的列车时,实际上并不知道,将由他牵头组建的中科院先进技术研究院(下称“先进院”),究竟能玩出什么花样来。
“这是一个看起来没有学科架构、听起来谁都不知道会长成什么样子的科研机构。”十年后,在先进院位于深圳南山的办公大楼里,樊建平对时代周报记者回忆道。南下前一个月,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市人民政府和香港中文大学在深圳市三方共建的先进院成立,原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樊建平被任命为先进院院长。
在参考了国外多所大学设立的先进技术研究机构的做法后,先进院确立了两个定位:一是给深圳及珠三角已有的工业提供核心技术;另一种是建立新工业,即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准备未来的核心技术。此外,和传统科研机构最大的区别是,先进院没有学科架构,并且实行理事会管理。
这等于是在沿用行政管理模式的科研管理体制中,撕开了一个口子。
“理事会管理不同于一般的行政管理模式,前者只有一个领导,‘人、财、物’相关的制度由一个与研究院很近的理事会制定后可以高效执行,并近距离有效监督。而后者开完会后的具体落实是由隐藏在其后面的各个委、办、局实施,实际上是多重领导。”樊建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这样解释。
现在来看,正是面向市场的科研定位和体制创新,激活了先进院的活力。以科研为主,依托集科研、教育、产业、资本为一体的微型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先进院集聚了一大批科研精英,推动了机器人、高端影像、低成本健康等产业在深圳的快速发展。
十年来,先进院累计与华为、中兴、腾讯、美的等知名企业签订工业委托开发及成果转化合同426项,与企业合作联合申报产学研类政府资助项目654项,横向合同金额累计达3.53亿元,带动新增工业产值超过200亿元,拉动社会资本超过30亿元,成立5个产业发展资金,对外投资累计超过4亿元。
为更好地满足深圳产业发展需求,2016年5月,依托先进院建设的“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先进技术与工程学院”(简称“国科大深圳学院”)正式成立,计划从2017年起,按照7:3的比例招收理、工、医等多个门类的硕士、博士,未来招生规模还将逐年扩大。
从国有新制到官助民办
和数量稀少的高校资源形成对比的,是深圳众多以科技成果孵化为主要目的的创新载体。
根据深圳市科创委提供的一份《深圳市创新体系调研报告》,截至 2015年11月,深圳市共拥有各级创新载体1247个,与2011年底的563个相比,数量不仅翻番,年均增速还超过20%。最新的数据显示,2016年深圳又新增了210家各类创新载体。
与此同时,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持续快速增长。2016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9222.06亿元,同比增长11.13%,实现增加值6560.02亿元,同比增长12.18%。来自企业自建、校地合作,以及政校企共建的创新载体,为深圳的创新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早在30多年前,深圳的政府官员就明白,在短时间里建成一批一流大学,绝非易事。破解科技资源匮乏的难题,深圳显然不能走北京、上海的老路。
上世纪90年代,深圳开始探索校地共建的产学研合作模式。1996年,清华大学与深圳市政府共同投资8000万元建立的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成为中国第一家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的科研平台。
研究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以企业化方式运作。这个号称“四不像”的新型科研机构,一方面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同时又要自身向市场“找饭吃”。其开创的不少管理模式和经验,后来被先进院、北大深圳研究院等一批“国有新制”科研机构借鉴。
到2016年5月,深圳科技转化的重要载体—虚拟大学园里已聚集了58所国内外知名院校。其中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42所中国内地院校,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6所香港院校,佐治亚理工学院等7所国外院校。
这也为人才需求提供了重要支撑。据深圳虚拟大学园管理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截至2016年9月,虚拟大学园16年间累计培养各类科技人才超过21万人,其中培养博士1672名,硕士4.095万名,本科生4.6万名,订单式培训6.6万多名,引进实习生4000多名,博士后140名。
除“国有新制”的事业单位之外,近年来,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科研机构,通过“官助民办”的形式,在推动源头创新和快速产业化方面迸发出惊人能量。如光启拥有全球超材料领域86%以上的核心专利,大疆创新的消费级无人机约占全球市场的70%。
创新壁垒待解
作为全国首个出台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条例的城市,深圳率先“吃螃蟹”,但发展至今,掣肘创新的政策和体制障碍依然存在,由城市资源短缺和成本抬高带来的承压也不容忽视。2016年深圳房价飞涨,频频传出本地企业总部将迁出的消息,虽然后来被证明不实,但多少暴露出制约深圳创新发展的潜在风险。
一位长期观察深圳城市发展的专家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改革开放30多年以后,深圳的闯劲有逐渐消失的隐患,官僚主义、保守享乐主义有所抬头,“这是深圳目前应考虑的严峻问题”。
这种工作作风问题,也正是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马兴瑞在任深圳市委书记时屡次公开批评的。
另一方面,十多年来,深圳的科技创新事业红火主要体现在企业积极开展自主创新,创新成果绝大部分属于跟随创新的范畴。而未来产业升级所需的“科学知识”,极大倚赖于自身的基础研究积累。单纯依靠现有的特色学院建设,深圳在未来的科技竞赛中难以继续保持优势。
为补足基础创新能力不足的“短板”,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与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2017年,深圳市政府提出从今年起实施“十大行动计划”,其中包括布局十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设立十大基础研究机构、组建十大诺贝尔科学家实验室。其中,以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村修二和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伯特·格拉布斯分别领衔的研究院已于去年底相继挂牌成立。
日前,深圳科创委对时代周报记者回复称,十大基础研究机构尚处于方案拟定阶段,两个诺奖实验室则正着手面向全球组建科研团队,以及购置相关科研设施。
“上半年主要筹建准备,预计下半年能看到一些科研上的实质进展。”中村修二实验室工作人员回应称。
相关文章:
粤港澳大湾区正式亮剑:未来就是要PK纽约、旧金山和东京湾区!
深圳市委书记许勤给网友拜年晒7项新成绩(附:2017深圳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关于深圳的一切,关注深圳城市、精神生长!
我们的使命是:星辰大海,只与梦想者一起同行!
拥有深圳梦,请关注(微信号ID:SZeverything)